道德品质之于历史人物的关键所在
2009-10-25 03:43:28| 分类:
默认分类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爱因斯坦说过:“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,在其道德品质方面,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。”
其实,中国的老祖宗也早就说过:“帝王者,一代之帝王也;圣贤者,百代之帝王也。”
千百年来,那些帝王将相的事功和成就与其道德品质相比,哪一个更深的印在人们的心中呢?
在八十年代历史决议的有关谈话中,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决反对将“文化大革命”等一系列“错误”(姑且称之为错误吧)归结于毛泽东的个人品质。说到底,这里面有一个背景的因素,但更多的则是保全毛泽东的形象。
因为随后在康生的问题上,邓小平否决了康生曾经作为“叛徒”的可能性,但强调指出康生的问题:“他是品质问题。”
一个人站错了政治路线,犯了组织路线的错误,包括在政治上栽了跟头,但这都不要紧,要紧的是当他的个人品质遭到质疑以后,他的名节将很难完整。
实际上,我们不妨看看历史,人们真正怀念和纪念的正是那些道德品质上不存在重大缺陷的人物,比如诸葛亮,他的功业何能与曹操相比?何能与司马懿并论?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是始终难以磨灭的。有的人或许要说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的功劳,但我认为这种见识是非常肤浅的。
同样的道理,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也永远赶不上周恩来,还是道德品质的问题。
我在研究历史时,通常认为,仅以道德品质来诠释一个历史人物是远远不够的,也是比较单薄的。但如果放下道德品质这把尺子,仅以所谓的事功来论证历史人物的短长,同样也是失败的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